今天是: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当前栏目:海西茶网 -> 茶业体系 -> 政策法规
关于做好2012年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2-6-6 来 源:漳海茶协

 

关于做好2012年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的通知
  
农技植保〔2012〕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植检)站(局)(农技中心):
    为贯彻农业部2012年植保工作要点,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我中心在多年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全国建立110个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见附件),继续开展以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理化诱控等技术措施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2012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以服务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规划》和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为重点,以作物或靶标生物为主线,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示范区集成配套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调控等技术措施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创新推广模式,辐射带动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示范目标:在全国建立国家级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110个,绿色防控技术示范100万亩,辐射带动推广面积1000万亩;示范区关键技术到位率达到85%以上,综合防治效果达到90%,减少农药使用量50%以上,亩防治成本平均降低10%,危害损失控制在10% 以内。确保示范区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主推技术
  (一)水稻:1)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种子消毒、秧田保护和带药移栽预防病虫技术;(2)昆虫性信息素和太阳能灭虫灯诱杀害虫技术;(3)稻鸭共育治虫控草技术;(4)综合运用翻耕灌水灭蛹、人工释放赤眼蜂压卵和生物农药Bt.控幼虫的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种群控制技术;(5)农业措施和生态工程技术控制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技术;(6)生物农药和高效环保化学农药井.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嘧肽霉素、咪鲜胺、氟环唑、氯啶菌酯防治稻瘟病,井.蜡质芽孢杆菌、氟环唑、氯啶菌酯防治稻曲病技术;醚菊酯防治稻飞虱及与宁南霉素、毒氟磷、超敏蛋白等抗病毒病剂协调应用预防病毒病技术;丙溴磷防治稻纵卷叶螟技术等。
二)小麦:1)选用小麦抗病虫品种预防技术:西北、西南麦区因地制宜选用抗(耐)条锈病和抗蚜虫、吸浆虫品种,黄淮麦区选用抗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和抗蚜虫品种,江淮麦区选用抗赤霉病、纹枯病品种;(2)秋播拌种技术:条锈病菌源区、地下害虫、早期蚜虫发生区推广秋播拌种和种子包衣预防技术;(3)生物多样性控制和生态调控技术:在病害菌源区、虫害重发区推广结构调整、适期播、合理轮作、适度混作等技术;(4)寡聚糖等植物免疫诱抗病抗逆技术;(5)生物农药和高效环保化学农药井岗霉素、禾果利、氟环唑、腈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防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啶虫脒、吡虫啉、吡蚜酮、抗蚜威、阿维菌素、哒螨灵等防治小麦蚜虫、麦蜘蛛等技术。(6)以小麦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麦蚜、麦蜘蛛和吸浆虫等重大病虫为防治对象,集成以小麦作物为主线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三)玉米:1)白僵菌封垛杀灭越冬玉米螟幼虫技术;2)杀虫灯、性诱剂诱杀玉米螟成虫技术;(3)人工释放赤眼蜂生物防治技术;4) Bt颗粒剂、白僵菌颗粒剂灌心技术;(5)高架喷雾器喷施BT防螟技术;(6)集成以玉米螟防治为主线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四)马铃薯:1)马铃薯脱毒种薯、抗病品种预防技术;(2)马铃薯拌种防病治虫技术;(3)高垄栽培,培育健康植株技术;(4)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应用与防治指导技术;(5)集成以马铃薯作物为主线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五)蔬菜:1)健身栽培技术:采用抗性品种选育、合理水肥管理、清洁田园、合理轮作等措施,增强蔬菜抗病虫能力、减少病源、虫源基数;2)土壤消毒技术:采用翻耕土壤,土壤撒施石灰氮、秸秆,覆膜进行太阳能日光消毒,防治枯萎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等土传病害;3)植物诱导免疫技术:利用氨基寡糖素、超敏蛋白等免疫诱抗剂防治蔬菜病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4)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利用性诱剂防治甜菜夜蛾、小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等害虫;5)灯光和色板诱杀技术:利用黄板和蓝板等色板防治蚜虫、粉虱、蓟马等害虫,利用灯光诱杀蛾类害虫;(6)防虫网阻隔技术:在露地和保护地风口、门口设置防虫网,阻隔鳞翅目害虫、粉虱、蚜虫等害虫;(7)天敌的保护与利用技术:主要是田间保护利用瓢虫、食蚜蝇等自然天敌,释放捕食螨防治蓟马、粉虱、害螨,丽蚜小蜂防治蚜虫、粉虱等;8)科学用药技术:选用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如寡雄腐霉、申嗪霉素等防治蔬菜病害,NPV、Bt制剂、天然除虫菊等防治害虫。注意轮换用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
(六)果树:1)健身栽培技术:合理修剪和水肥管理,冬季清理果园和主干涂白防治越冬病虫,捡拾处理病虫果压低病虫基数等农业措施;2)捕食螨生物防治技术:在柑橘园和苹果园种植或保留良性杂草,释放胡瓜钝绥螨等捕食螨防治害螨、锈壁虱等;3)物理和化学诱控技术:利用黄板防治蚜虫和粉虱,杀虫灯诱杀金龟子、卷叶蛾等,性诱剂诱杀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桃小食心虫、柑橘潜叶蛾等,食物源诱杀剂防治柑橘实蝇、瓜实蝇等;4)诱虫带诱杀技术:秋冬季在苹果树干基部捆绑诱虫带,以诱杀越冬害虫5)科学用药技术:选用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如新型杀菌剂进富、施纳宁等防治苹果和柑橘病害。注意轮换用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
(七)棉花:1)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和合理轮作预防枯黄萎病技术;(2)黄河流域棉区应用麦田天敌助迁防治苗蚜技术,新疆棉区应用苜蓿带涵养天敌防治蚜虫技术;(3)推广应用人工释放赤眼蜂、生物农药棉铃虫NPV、Bt.制剂(非Bt棉)、昆虫性信息素、太阳能灭虫灯、昆虫生长调节剂等措施控制棉铃虫技术;(3)太阳能灭虫等诱杀地下害虫技术;(4)高效低毒杀虫剂防治棉盲蝽技术;赤·吲乙·芸健身免疫防病和多抗霉素预防枯黄萎病技术;叶面补钾控制红叶茎枯病技术。
     (八)茶叶:(1)太阳能杀虫灯应用技术;(2)黄板、信息素板诱杀技术;(3)捕食螨应用技术;(4)生物制剂NPV、Bt制剂、天然除虫菊和环保型化学农药防治技术;(5) 海岛素、普绿通叶面肥抗逆抗病增产应用技术。

     (九)生态治蝗:1)绿僵菌、微孢子虫等微生物制剂应用技术(适用于中低密度蝗区),苦参碱、苦皮藤素植物源农药应用技术2)植被改造生态控蝗技术,沿海蝗区种植棉花、冬枣、紫花苜蓿、香花槐;河泛蝗区种植花生、芦笋、大豆、中药材等;川藏高原蝗区种植沙棘等;3)封育草场提高植被覆盖度控蝗技术,通过草场保护或灌水养苇,将植被覆盖保持在70% 以上;4)自然天敌中华雏蜂、黑卵蜂、粉红椋鸟等保护利用技术; 5)集成东亚飞蝗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十)花生:1)花生播前种子处理技术;(2)杀虫灯、性诱剂诱杀花生地下害虫技术;(3)生物制剂白僵菌、阿维菌素防治蛴螬技术;(4)生物农药宁南霉素防治花生病毒病、根结线虫病,多抗霉素防治花生枯萎病技术。
三、技术集成
在优化单项绿色防控技术的基础上,2012年示范区重点开展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创新。
(一)以作物为主线,在水稻、小麦、马铃薯、茶叶、苹果、柑桔、大葱等作物上集成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因地制宜形成绿色
防控技术规程,推进绿色防控技术的标准化。
(二)以靶标为主线,在玉米螟一代区、蝗虫常发区、条锈病菌源区等病虫害防治重点区域集成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制定绿色防控技术标准,规范防控技术,健全防控技术体系。
(三)以技术为主线,在性诱剂、食诱剂、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产品上,认真总结经验,提出应用技术规程,结合技术产品生产标准,制定绿色防控产品应用技术标准,建立效果评价体系。
(四)以农产品为主线,分别针对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等不同级别的产品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标准。
(五)其他生产方式,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设施农业等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主线的技术集成创新,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推进绿色防控技术的标准化发展。
四、示范要求
(一)技术要求
1.示范区规模。粮食作物每个示范区的核心示范点面积不少于2000亩,辐射带动推广面积5-10 万亩。经济作物每个示范区的核心示范点面积500-1000亩,辐射带动推广面积0.5-2万亩。
2.示范区设置。每个核心示范区内要设置不防治对照田(面积1-2亩)、农民常规防治田(可选择与示范区邻近的田块)和综合防治田。示范区要设立示范标牌、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主推技术和技术指导负责人。
3.调查分析内容。调查和记载示范区主要病虫种类、发生量、为害损失、天敌优势种群数量、防治效果等,评估新技术的使用效果,推广应用新技术或技术模式的效益。
4防治标准制定。示范区要突出重点,根据不同技术模式和不同级别绿色产品要求,集成防治技术体系,确立防治技术指标,研究效果评价方法,制定防治技术标准。
(二)工作要求
     1.突出重点区域。园艺作物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要结合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工作,选择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或优质农产品基地等重点区域,生态治理技术示范和推广要选择在蝗虫孳生地带、小麦条锈病越夏关键地带和稻飞虱的虫源地实施,以发挥源头治理作用。
    2.强化协调配合。各地在绿色防控技术示范过程中要注重上下结合和横向联合,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多渠道筹措示范经费,扩大示范推广规模,切实把示范区办成政、技、物有机结合和多部门协作配合的新技术示范推广样板。
    3.做好宣传普及。各地植保机构在开展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中,要做好技术指导、培训和宣传工作。示范区设计要突出示范展示作用,重点展示不同绿色防控技术处理的防治效果,真正把示范区办成绿色防控技术的宣传田,并通过组织现场会和新闻媒介宣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普及绿色防控技术,提高防治技术到位率。
    4.落实示范物资。各地在接到本通知后,要尽快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各项防控技术措施,试验和开发绿色防控新技术产品,积极准备示范和推广所需物资。为促进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强绩效考核,我中心将根据各地实施的进度和内容,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
请各示范承担单位在4月底前将实施方案发至我中心病虫害防治处,联系人:赵中华(小麦)、郭荣(水稻、棉花)、李萍(蔬菜、果树)、朱景全(蝗虫、茶叶)、朱晓明(马铃薯、玉米);联系电话010-64194543/31。有关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事宜,请及时与病虫害防治处联系。
附件:2012年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计划                  
                   一二年三月三十日
附件:
     2012年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计划

省份
作物种类
蝗虫
联系人
联系电话
蔬菜
果树
茶叶
水稻
小麦
玉米
马铃薯
棉花
北京
通州、延庆、
平谷、昌平(草莓)
 
 
 
 密云
 
 
 
郭喜红
师迎春
杨建国
肖长坤
010-82074102
010-62078217
010-82078489
010-62366877
天津
宝坻
 
 
 
 
 
 
 
大港
张志武
022-28450690
河北
饶阳
 
 
 
宁晋
 
 
 
安新
杨彦杰
0311-86685227
山西
榆次
临猗、万荣
 
 
芮城
 
 
 
 
张东霞
0351-7822004
内蒙古
宁城
 
 
 
 
开鲁
察右后旗
 
赤峰
杨立国
0471-6946870
辽宁
 新民
 
 
 
 
昌图、铁岭
 
 
 
  
024-86121771
吉林
 
 
 
昌邑、梅河口
 
公主岭
 
 
 
吕跃星
0431-85952582
黑龙江
 
 
 
五常、宁安
 
龙江
 
 
 
宫香余
0451-82323754
上海
崇明
 
 
 
 
 
 
 
 
丁国强
021-64052076
江苏
 东台
惠山 
 
 
 
 
 
 
 
于淦军
龚伟荣
025-86263841
025-86263839
浙江
 
 
杭州、松阳
宁波、金华
 
 
 
 
 
 
施德
0571-86092432
安徽
 
 
霍山
居巢
颖东
 
 
 
 
闫德隆
0551-2644396
福建
 连江
 
华安
建阳
 
 
 
 
 
庄家祥
0591-87811901
江西
 
安远
宜春
崇仁
 
 
 
 
 
程丽霞
0791-8119277
山东
章丘
沾化、沂源
 
 
成武
 
 
陵县
东营
林彦茹
0531-82378735
河南
 博爱
灵宝 
 
光山
镇平
 
 兰考(花生)
杞县
中牟
吕国强
0371-65917982
湖北
嘉鱼
宜都
英山、五峰
 
 
 
 
 
 
徐荣钦
027-87394716
湖南
 
湘西
 
浏阳
 
 
 
 
 
郑和斌
0731-82566313
广东
博罗
从化 
 
 
 
 
 
 
 
邹寿发
020-37288035
广西
武鸣
 桂林
 
桂林
 
 
 
 
 
覃保荣
0771-5868258
海南
万宁、安定、琼海
 
 
 
 
 
 
 
 
马叶
0898-65333048
重庆
 
 万州
 
 
万州
 
云阳
 
 
周天云
023-89133761
四川
金堂
青神
夹江
犍为 
梓潼
 
凉山
 
 
罗怀海
028-85505207
贵州
 
 
 
都匀
赫章
 
威宁 
 
 
谈孝凤
0851-5280802
云南
大理
昭通
普洱
 腾冲
 
 
会泽
 
 
罗嵘
0871-4153446
西藏
拉萨
 
 
 
 
 
 
 
 
安周加
0891-6825526
陕西
 泾阳
白水、洛川
汉中
 
长安
 
靖边
 
 
王亚红
卫军锋
029-87321497
甘肃
 兰州
静宁 
 
 
甘谷
 
庄浪
 
 
张长江
0931-8665325
青海
 
 
 
 
互助
 
 
 
 
李新苗
0971-8211966
宁夏
 
中宁(枸杞)
 
 
 
 
 原州
 
 
杨明进
0951-6733871
新疆
 
库车
 
 
 
 
 
疏勒
阿勒泰
伊利亚尔
0991-5562802
新疆兵团
 
 
 
 
 
 
 
农六师
 
赵冰梅
0991-3663875
青岛
平度
 胶南
崂山
 
 
 
 
 
 
王学武
0531-85781955
科研
 
华中、热作
 
 
 
 
 
 
 
 
 
示范点
24
24
11
15
11
6
8+1
4
6
  
110
 
 
 
 
 
 
 
 
 
 
 
 
 

 

主管单位:漳州市农业农村局    主办单位: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技术支持:盛行网络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胜利西路136号丹霞大厦六楼  邮编:363000  服务热线:0596-2945755 闽ICP备18017619号
Copyright © 2008-2012   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