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当前栏目:海西茶网 -> 文化交流 -> 文化交流
.漳州无处不茶香 
发布时间:2014-3-23 来 源:漳海茶协

  王文径
漳州,这是一片位于福建省东南面的沃土,她的东南面躁动着台湾海峡的万倾烟波,西北面屏立着戴云山和博平岭连绵起伏的山峦,境内鳞次栉比的山麓,纵横交错的河谷,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丘陵地貌,蜿蜒东去的九龙江,挽着大海的波涛,共同创造了漳州的百里平川。
丰厚的黄壤和红壤构筑了蜿蜒起伏的山坡,湿润的空气,宜人的气候,充沛的雨水,是这片土地的与生俱来的伴侣,万物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故乡。繁茂的草木,在阳光雨露下,在云霞雾霭里与日俱增地创造着苍翠的绿。
茶树,就是这片绿色生命群体中的骄子。
漳州发展茶叶产业,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和极为丰厚的茶文化底蕴,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唐高宗显庆四年,长泰县的天竺岩就盛产天竺茶,也就是说,在漳州文明史的第一章里,就留下了关于茶叶生产的记载。
在漳浦的盘陀岭上,曾经保留着几棵古老的茶树,见证了一千多年来这片土地和茶叶的不了情缘。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漳州地区的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长期都保持发展和提高和态势。明代中期,漳州已经成了南方优质茶叶重要产区。漳芽,漳片等优质茶叶,也进入了宫廷,明中叶,月港作为东南沿海最大的走私港口,悄然崛起,极大地吸引了茶叶的生产,每年都有数以百吨的茶叶,从这里运销东南亚地区。明未清初,漳州已经成了福建东南沿海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数十家茶店茶行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客商。
“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迩来武夷漳人制” ,明万历年间,漳州茶商首先创制了乌龙茶,在工艺上采用了半发酵茶的制茶技艺,因而兼备了红茶的甘醇和绿茶的清香,从而在茶叶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乌龙茶的生产技艺很快地被武夷山,安溪等茶区仿效,成为福建茶区的主要制茶工艺,并随着漳人的入台传入台湾,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形成了以闽北的“武夷岩茶”、安溪的“铁观音”最为著名的,包括了水仙、铁观音、以及黄旦、本山、毛蟹、奇兰、梅占等,台湾在十九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台湾冻顶乌龙,近年来漳州人培育的八仙茶等,在福建,广东、台湾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很大的消费市场。
乌龙茶以其半青半黄的茶色,荡气回肠的清香,很快就风糜南国,波及整个东南亚。它适应了这片吹拂着湿润空气的南国,这条长年风涛呼啸的海岸,适应了每一条曲曲弯弯山路,每一座低矮的石头房子,乌龙茶以她独特的魅力,加入了文学和书画的艺术,加入了紫砂壶,若琛杯,风炉等一系列妙趣天成的茶具,从单纯的饮料中走了出来,在闽南粤东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功夫茶文化。
乌龙茶的种植区遍布漳州市的每个县区,在华安的仙都,新圩,湖林,在平和县的崎岭、九峰、芦溪,南靖的书洋,梅林,在漳浦的盘陀,南山,诏安的秀篆、白洋等乡镇。全市的种植面积十八万亩,年产量1、9万吨。
漳州茶叶的品种极为繁多,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有铁观音、奇兰、黄旦、单枞水仙、肉桂等,还有高级农艺师郑兆钦1982年选育成功的八仙茶,这个建国以来唯一新培育的茶叶品种,被列为全国良种茶树,和平和奇兰、长泰毛蟹、水仙等,在福建省优质茶叶产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漳州的茶叶,几百年来都在海内外亨有很高的声誉。
曾经由于种种原因,漳州的茶园荒芜了,古老的茶树被淹没在野草灌木丛中,枯黄的茶叶失去了往日的清香,飘落沟壑之中。
但是,每天升起的太阳,都在呼唤着茶园的复苏,随着那场春雨的到来。漳州的茶农们纷纷从睡梦中惊醒过来,在烟雨茫茫的山坡上,找到了那份葱翠,那份清香。
山区发展农业,路在何方,近年来,茶区的各级领导和群众在不断的探索中,再一次找到了茶叶。在不断有比较中,再一次认准了茶叶,这是一项极具区域特色优势的产业。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对茶业产业从政策,资金,技术各方面大力扶持,市政府通过各种宣传媒介,茶王赛等形式,提高了漳州茶叶的知名度和茶农的品牌意识,采用各种方式增加科技的投入,在茶叶主产区建立了四个有机茶以及绿色食品茶园无公害茶园示范基地,协调,推动了茶业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新的起跑线是一千五百年种茶历史的延续,是现代化农业结构的呼唤。于是,这个古老而崭新的产业,从漳州西北部异军突起,撑起了山区农业的一片蓝天。
华安仙都比邻安溪茶区,他们凭着地理和气候条件上的优势,以安溪的市场和品牌为依托,迅速地掀起了种茶的热潮,在短短的几年里,使优质茶园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
平和是白芽奇兰的原产地,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通过几年来不懈的试验、示范、推广,使发展茶叶成为当地农民的共识,在九峰、崎岭、芦溪、霞寨等乡镇,形成了五万多亩茶园,同时,出现了十几家白芽奇兰茶的加工企业和十几个茶叶注册商标。茶叶,成为平和县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南靖县也大力打造高山茶这一品牌,全县发展优质茶园4。8万亩,年产量达到5000吨,位居全市前列。
诏安是八仙茶的原产地,从1982年当地的科技人员郑兆钦选育成功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推广,种植,形成了诏安县极具优势的农业资源和茶叶品种,受到太平、白洋、建设等乡镇茶农的广泛接受,其产品形成了有相对稳定的市场和消费群体。(采访郑兆钦)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一个物质高度丰富的时代,因此农业产业已是一个依靠质量生存的时代。过去漳州的茶叶多半以毛茶的形式销住外地的,现在,国内外茶叶市场已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旧的经营模式受到严重的挑战,茶叶必须经过精制转化为商品,才能真正体现出茶的品质和经济价值,茶叶产业才可能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仙都茶农在大力发展茶园种植面积的同时,大力采用冬茶地膜履盖,小拱棚履盖催芽,合理密植等生产先进技术,使春茶提早开采,变传统的一年采摘四季为一年采摘五季茶青,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同时坚持继承传统的手工采茶的工序,致力于制茶工艺的改进,大胆吸收空调制茶,从而在短短的几年里,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特色,生产出一批优质,高档的产品。形成了种茶、制茶和营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采访温天海)
目前,漳州市已拥有茶叶初制作坊2000多家,精制厂50多家,涌现出天福集团、大闽食品、闽星集团、闽鑫白芽奇兰茶厂、阳山茶厂,二宜楼茶庄、点灯茶厂等一批茶叶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茶叶生产的产业化规模。
仙都岭头村一个茶农2002年制出了九斤铁观音,每斤售价都在1000元以上,芳香茶厂精制的铁观音,居然以每斤2250元的高价卖出。在全省的名茶鉴评会上,白芽奇兰茶以500克18万元的高价拍卖。在漳州茶王赛中,又以100克12万元的天价拍出,创下了当年全国同行业之最,为漳州茶叶的树立起一座座品质的丰碑。
几年来,漳州人已经打造出“彭溪”“月之港”、“白芽奇兰”、“南靖高山茶”、“云外飘”“二宜楼”、“哈龙峰”“大岽山”等三十多个优质品牌,驰骋在国内外的茶叶市场上;漳浦天福茶被二次的APRC会议指定为专用茶,名扬世界;在国际,全国和省一级的茶叶鉴评会上,漳州的天福茶,白芽奇兰茶,八仙茶等四十多次获得最高奖项。
茶产业的迅速发展,一支近五万人的流通大军也相应崛起,在北京,济南、深圳、福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开办了数百家的茶叶直销点,仅在本漳州地区,就分布了六百多家茶庄,平和九峰等茶叶交易市场,年成交量就达到2500吨,近期建成投入运营的闽南新城茶叶交易大市场,更为漳州的茶叶交易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采访哈龙峰老板)
茶叶产业的崛起,首先富了茶区的农民,华安仙都镇百分五十的茶农年收入超过一万金元,一年购买了三千多部摩托车。2003年春节,二十几部小汽车,开进了仙都茶农家中。平和九峰镇眉山村,也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近年来发展茶园4800亩,人均拥有茶园3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2年就有380户茶叶收入达万元,被国内外的媒体誉为“漳州茶乡第一村”。
茶叶产业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茶区的形象,一条条水泥路面修起来了,一座座新楼房建起来了,仙都镇2002年全镇建造的新房,就占华安全县的百分五十。过去,仙都的年青人常常要到外地打工挣钱。今天,却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三千多名来自四川,湖南、贵州等地的外来打工人员。涌进了仙都这个山区小镇。
漳州发展茶叶的优良环境,强烈地吸引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目光,天福、御品、大闽等二十几家台资个资茶叶企业先后进入漳州,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和市场动作方式。大大推动了漳州茶叶产业的升级。
祖藉漳浦的台商李瑞河,看准了茶叶巨大的市场,跨过刚刚解冻的海峡回到故乡,用短短的十年时间,形成了一家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茶业集团。拥有天福茶庄,天福茶博物院,以及全国近四百家连锁店和茶艺馆,把闽台农业合作,把产业和茶文化这场大戏,唱得有声有色。
漳州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在中国农业经济普遍繁荣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但是在水产,水果,蔬菜等农业产品价格普遍低迷的情况下,茶叶产业却能一技独秀,价格居高不下,甚至年年看长,这种现象令我们深思,令我们振奋。
漳州的茶园,正在染绿着西北部连绵的山坡,漳州的茶叶,已经穿过千百年尘封雾锁的岁月,在这个时代绽出了更加茁壮的新芽,漳州的茶香,将为你、也为我的每一天,留下回味无穷的甘醇和清香,

为漳州市 政协茶叶产业发展调研组电视片作 2003

发于《南方》2007年7月期


主管单位:漳州市农业农村局    主办单位: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技术支持:盛行网络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胜利西路136号丹霞大厦六楼  邮编:363000  服务热线:0596-2945755 闽ICP备18017619号
Copyright © 2008-2012   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版权所有